博士论文出书怎么拟定书名
2021-09-27 分类:出版常识

对于一部独著的图书而言,书名就是该书的名字,包括正书名,对正书名做进一步解释说明而不独立使用的副书名,以及另一种语种的并列书名。书名是图书的重要标签,起着识别图书、检索图书、分类导航的基本功能,而且是该书最为持久的广告,在图书营销中发挥独特的推动作用。在学术图书中,尤其是图书内容源于博士论文、课题成果以及其他会议的时候,作者应当注意如下相应原则。
1. 面向市场
学术图书是面向市场的,市场包括图书发行的渠道市场、图书馆市场以及最终读者市场,每一个环节都有自主判断和遴选的功能。只有被读者选中,进入思想传播的渠道,并最终被收藏、阅读、引用,学术图书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影响读者及相关学科。因而市场的考量是第一位的。与此同时,学术图书往往不是速销品,书名中最好能够去除掉影响时效的因素。比如“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作为书名,本身不具有时效性,但如果将这些文章的出处“2007年北京论坛分论坛论文集”作为副书名,就完全影响了该图书在市场上的时间影响力,让人以为这是一部过时的图书。
2. 面向基本的学术脉络
无论博士论文或者学术图书,都是在学术脉络中进行研究和推进,因而,书名如果能够体现学术的发展趋向,就会起到给读者指引的作用。“理解社会:社会空间、主体性与秩序——基于流动农民工的经验研究”这样一个书名,比较累赘,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太多,反而影响了核心主题的表达。该图书中的核心内容是响应社会理论脉络中的空间研究转向,因而可以建议的书名为“社会、主体性与秩序:农民工研究的空间转向”,后者将作者的理论取向、经验研究以及学界研究的“空间转向”整体表现出来。
3. 突出主题
博士论文研究一般都聚焦于细分领域,但有时候过于细分,也会影响文中其他相关内容的陈述。比如“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具体到了乡村扶贫资源分配的领域,但内文中大量理论梳理以及核心论题都在“精英俘获”这个主题上,因而可以建议改为“精英俘获——扶贫资源分配中的乡村叙事”,将扶贫资源分配作为一种案例,以“精英俘获”这个主题与其他案例、其他国别的经验进行比较,使得该书本身具有了比较视野。
4. 精练
学术图书的书名应当精练,去除不必要的冗余词语。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课题名称(包括社科基金课题)一般都含有“研究”二字,以便于课题名称的规整。但学术图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已经通过章节构成的内容来体现“研究”的含义,因而书名中不必要体现“研究”“探析”“视角”等相关词语。比如“法律起源与国家法形成规律探析——以西南少数民族的神话等为本为例”就可以精练为“法律起源与国家法形成——以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等为本为例”。“增长转型与中国比较优势动态化研究”可以调整为“增长转型与中国比较优势”,“政府竞争视角下的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研究”可以建议为“政府竞争、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
5. 向其他专业跨越
学术研究追求知识的探索和创新。严复在《原富》中曾说:“ 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学主知。”就是说,学术所探索的原理、机制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狭窄的领域,好的研究应该能够通过阐释相关理论,给其他学科以启发。现在的学术研究跨专业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一部好的著作,应当有影响相关学科的动力和野心。比如有一本书研究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从权力的维度切入,反思各行动主体之间的关联,如果书名仅仅叫做“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与被拍摄者关系反思”,读者群体就过于局限于民族志电影拍摄从业者。但书稿的内容其实是想通过这样一种关系来探索行动者之间不同地位、角色和权力关系,以这种关系来看待拍摄的角度。从其正文内容中,我们可以选择两个备选书名,“隐藏的遭遇——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与被拍摄者关系反思”或者“谁的眼——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与被拍摄者关系反思”。这两个带有人类学意味的书名,启发于著名学者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的日常反抗形式》和《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6. 准确,无歧义
书名应当准确,所传达的信息应没有歧义,精准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对书名的基本要求。需要牢记的是,图书是一种公开出版物,面向宽广的读者市场,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所在的狭小范围、狭小机构、狭小学科。可以设想一个场景,比如将这本书放在图书卖场,看众多读者的反馈,从这个场景下考虑图书的书名。“夸张的历史发展和审美体色”,从一个外学科的人来看,无法看出这本书写的是“夸张”这样一种语言学领域的修辞格的历史演变过程。“重大法律评论”,我们第一眼也无法领会这是重庆大学主办的一部法律评论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