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出书目录怎么写
2021-09-27 分类:出版常识

图书中的目录是出版物正文之前,排列正文及部分相关内容的标题,包含正文中所有内容题目以及页码信息,包括正文前置部分(出版说明、各种序言、凡例等)、正文(包括篇章题目)、正文后置部分(附录、参考文献、索引、后记等)。目录按照篇幅和功能有多种分类,比如有总目、分目、图目、表目、栏目目录等。
博士论文也有目录,体现了研究的思路和内容的框架,各个学科对这两点都有细致的要求。图书的目录页起到了导航全书内容的基本功能,是全书内容的骨架和地图。对目录的基本要求:一是提供实质性内容;二是要有设计感。
1. 提供实质性内容
目录提供实质性内容是其基本的要求。但由于博士论文以及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在答辩或者课题结项中有其自身对实质性内容的定义,论文和图书两种体裁的区别,也导致了两者在目录上的诸多差别。
论文有其自身的模板,都要引出话题、文献回顾、方法介绍、数据分析、结论,有OCAR结构和ABDCE结构等。篇幅较大的论文也会提供目录。但完全将论文的目录搬到图书中,就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效果。比如有一部书稿的目录,在去除掉所有二级和三级标题后,呈现给读者的就是“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文献回顾”“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读者从目录上无法看出正文包含的实质性信息。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在博士论文书稿中的目录中较为普遍出现的情况是,作者往往在第一章呈现研究的相关背景和理论梳理,但采用的章节题目仍然是论文式的语言。比如: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
二、国内相关文献
三、简要总结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结构
……
针对这种问题,建议作者提供能够反映主题内容的章节名,准确传达章节内的信息。第一章非常重要,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翻阅全书。而论文式的章节名称,限制了大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趣。上述标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下面,对于读者而言,隐含着大量可参考的内容。这一点需要在目录中进行体现。调整后的目录如下:
第一章 导论:作为知识共同体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第一节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中国缘分及其再续
第二节 经久不衰的学派研究兴趣
第三节 从历史演变到学科贡献
……
尽管该目录的修改仍未能满意,但基本上能够传达相关内文信息。
2. 要有设计感
目录是全书的骨架,体现了作者对该主题研究的把握,以及该书内容的分布格局,因而需要反复思考,全面权衡,对于图书的一级、二级、三级标题从读者和市场的角度来琢磨。章与章之间的标题在字数、结构、风格上要相对统一,层级结构前后要基本保持一致等,体现出作者对图书的精心谋篇布局,从而吸引其他读者阅读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