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专项课题申报书范文

2020-10-29

  

  青年专项课题申报需要填写课题申报书,课题申报书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研究成果、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本文提供范文,以供参考。

青年专项课题申报书范文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公开课 大部分人对它下的定义非常宽泛:在公开场合上的课。由于这样的定义太空泛,公开课的指向、范围仍不确定,所以没有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娣娜教授在《在追问中把握公开课的现代意义》一文中提到了公开课的定位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定位于青年教师培训的一种方式,二是定位于评比考核的一种形式。”依据此观点,公开课是指在公开场合用于青年教师培训和评比考核的各个级别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这里边有几层意思,一是说公开课是用于培训教师(包括平时所说的“练兵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和进行考核评比的(包括各种职称评定课、赛课);二是说公开课的级别有高低之分,依次是:校级、区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本课题与此观点一致。

  文化现象 先说文化。学者对“文化”一词的定义有三百多条,各有其指向。考虑到公开课是一种教育现象,我选用了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的定义:“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再说“现象”。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就是一定社会群体在某种事物发展变化中所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外部表现。

  就公开课来看,它的确具备了文化现象的要素,即有一个特定的群体(包括教师、学生、教研人员等),这个群体有特殊的不同于正常教学的行事规则和方式,也有不同于正常教学活动的表现,对广大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在就“公开课文化”为主题词进行资料搜索的过程中,我很难找到国外的有关内容,国内的一些杂志上开展过一定规模的讨论,许多教师参加论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学者专家也发表文章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仅从国内的研究状况上进行概述。

  对公开课的态度,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持肯定态度的一方分析了公开课的价值。

  一、在教学研究上,公开课最大的特征是示范性,它为常态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它传递了崭新的课程理念,形式最为深入人心;它唤醒了教师强烈的成长意识,是教师“自助式”成长的重要支撑环节(吴勇,2005)。它是反观日常教学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教学有提升作用(郭华,2003)。

  二、在教师的发展上,它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王永成,2003)。它让执教者在精心选课、反复磨课、个性化做课中,经历了难得的专业成长(吴勇,2005)。它提供了许多集体教研的机会,使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韩艳红,2005)。它像暴风骤雨,激发起听课教师无穷的探究热情。

  三、在学生的成长上,它营造了一个最为美好的学习场景,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感(吴勇,2005)。

  持否定态度的一方指出了目前公开课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公开课变质”,“公开课有形式主义倾向”,“公开课实为作秀”,“公开课要打假”,“SOS!公开课遭受“病毒”侵袭”……这样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他们的看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假。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展现课堂的理想,人们做足了“预设”之功,如精心设计导入、过渡,精心安排提问,精心制作课件,细化到一举手一投足(管宏斌,2005),甚至于精心导演好学生的表现,以至于不惜牺牲课堂的真实性,把教学当成了“秀”(王淦生,2003),公开课成了“公演课”、“拔高课”(封锦,2003),忽视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茅雅琳,2003)。

  其二是空。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也绝非易事。有的公开课为了体现新理念,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结果形似而神不似(顾青山,2000),成为贴了新理念标签的“翻新课”,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其三是玄。有一些公开课可以称之为“概念课”,意识很超前,教学手段很独特,比如基于网络的语文课、数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等。这类课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特别高,前期的准备工作量是同等课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效果却往往不如日常的教学好,付出与收益有很大的反差。即便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听课的老师也只能感慨“想说爱你不容易”了(李永进,2003)。

  有人指出了公开课活动本身的问题。公开课是与师生熟悉的“日常课”完全不同的另类场景。从时间到空间,从教师到学生,从语言到形式……无一相同。学生在公开的场合下,很少有不认真听讲的,坐得端正,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教师在众人的期待中,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教学,态度友好而积极。教学时间可自行掌握,延长20分钟缩短10分钟都是正常现象。内容可以选择,要便于操作,易于体现当下流行的教改思想,便于展示先进的教学媒体。日常课的生成的,公开课是预成的,“一切尽在掌握”。公开课成了匿名化的教学,几近完美地体现着教学形式化、抽象化的(即非具体的)特征,凸显出被日常教学所掩盖的教学观念(郭华,2003)。

  也有人指出了一些隐藏在公开课背后的问题。比如,公开课的执教者在接受任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全身心投入到公开课的打造中,无暇顾及本班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公开课通常借班上课,班里总有一部分沉默的学生被忽略。公开课的评价标准随潮流而动,专家的评课不少是无效评价,客套与赞美多,批评与建议少,听课教师越看反倒越茫然(李陈荣,2005)。更有一些做法违背了教学原则,比如不让差生上公开课,同一堂课同一批学生先彩排后正式演出等等(胡德强,2005)。

  南京师范大学高德胜副教授对公开课现象进行了道德上的审视:公开课首先公开了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谎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其次是公开将学生工具化,学生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博取名利的手段;更为可怕的是学生、上课的老师、听课评课的领导、教研人员都知道这种公开课在干什么,但都保持沉默,是一种可怕的伦理文化(高德胜,2005)。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人们提出了公开课应有的发展方向,即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黄深根,2005);要让公开课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提倡“敞门课”,改变公开课与日常教学的割裂状态,走融合之路(戴彦青,毛景焕,2001);要走出公开课自我封闭的误区,加强教学研究性(余嘉云,2001)。

  我认为,以上的讨论还停留在公开课活动现象的描述上,大多以短小的杂文样式出现,缺乏对这一现象较为完整和深入的思考。没有能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对于公开课的发展及改造方面,未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通过对公开课文化现象的分析及其成因的揭示,对公开课文化进行合理改造,以期推动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研究内容:

  1、 分析教研文化的特点,明确公开课应有的价值追求。

  2、 分析公开课活动的现实状况,包括组织者、执教者、学习者、听课者的述评和公开课课堂实录评析。

  3、 分析形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条件、背景、过程和主要因素。

  4、 分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5、 对比公开课应有的价值追求和现实中公开课文化现象之间的差异,提出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改造目标和方法。

  重点:

  1、 从人们对公开课的种种讨论中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

  2、 剖析公开课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3、 从人们对公开课发展的要求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中,探索改造目标和方法。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遵循着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追因,从探究到实践的思路,解释现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公开课朝着更为健康有效的道路上发展提供例证。

  一、 准备阶段 2005.9——2006.5

  文献研究:以“公开课”为核心词,搜集范围包括教学研究、教师发展。 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

  二、 实施阶段 2006.7——2007.1

  1. 政策分析:选用某市优秀教师五级梯队(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评选和职称评定文件,分析公开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2. 访谈法:

  (1) 访谈目的:了解执教者在公开课从准备到完成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了解学生对公开课的看法和感受,了解听课者对公开课活动的需求,了解以公开课为载体的教学研究现状,为揭示潜规则分析文化成因做准备。

  (2) 访谈对象:公开课文化主要关系到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同事群体、教研员和教学方面的专家,其中主体是教师。本选题将按教师的年龄、职称、性别、职务上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进行分层目的型抽样访谈,并抽取通过公开课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代表进行典型个案访谈。(约二十人)

  3. 观察法:

  (1) 观察目的:在现场感受执教者、教研人员、专家、听课人、学生的状态,收集相关资料,便于后续的分析研究。

  (2) 观察地点:公开课现场。

  (3) 观察内容:教师的教学语言、方法、手段,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学生的发言、参与度、情绪状态;师生的关系、互动方式;专家的评课内容;听课人的反应及与上述行为相对应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鉴定、结题阶段 2007.2——2007.3

  对研究阶段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结题报告。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已有对公开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本身,是执教者、同伴、教学骨干、教研员共同参与的行动研究,目的是打造完美、理想化的课堂。现有的对公开课现象的研究只是指出了公开课活动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希望。

  本课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公开课文化”这一概念,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公开课现象,全面把握它的特点。并且顺着现象追溯原因,肯定其作用,揭示其危害,对公开课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实现公开课推动教学研究和促进教师发展的应有价值。应该说,从概念的提出到逐步深入地研究,都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创造性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限5项):论文

  公开课文化现象描摹

  移植还是批判?——追问公开课的价值

  透视公开课文化现象——特征分析及追因

  这座断桥何时通连——谈公开课与日常教学的融合

  最终成果(限3项):

  案例分析集:走下神坛 还俗教研

  研究报告:公开课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本课题研究成员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也有教研部门的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学历都在大专以上。他们都有丰富的公开课教学经历,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符合本课题的研究需要。

  目前,围绕本课题已经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有:

  (1)以“公开课”为核心词,对相关文章进行了检索,阅读文章、整理内容,完成了文献综述。

  (2)拟定不同对象(教育官员、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公开课执教者、听课者、学生)的访谈提纲。进行了部分访谈,并及时整理成文。

  我区教育文体局一贯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鼓励创新,在课题研究的时间、资料、经费上总是予以保障。加上本课题与教研工作密切相关,研究内容将直接服务于本单位的日常工作,对教研室改革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帮助,研究实施将得到本单位的大力支持。

最新文章

2025-07-05营养学方向SCI期刊排名一览表,两本国产期刊投稿格式分享

2025-07-05著作出版时页码和页数是什么关系?页码是如何计算的?

2025-07-04建筑设计类领域核心期刊

2025-07-04安全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专著出书指导

2025-07-03申请书号大概流程

2025-07-03石油开发领域核心期刊目录

2025-07-02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应用方向热门文献及投稿期刊推荐

2025-07-02国外出版书籍引进国内流程与材料

2025-07-01出书需要查重报告怎么办

2025-07-01国外期刊多长时间发表?论文投稿流程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