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研究开展方法
2022-01-11 分类:课题申报常见问题

微课题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是教学研究中实实在在产生的问题,解决了就能立马推动教学水平的进步。那么我们怎么开展微课题研究?
(一)依托问题确定微课题研究的主题
微课题主要是从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周期上界定的。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应关注于教学细节,选题的内容来自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课题研究的时间较短,最长不超过1年。
如,2020年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前期对教材的分析,发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表内乘法”是全册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在计算表内乘法时,计算速度慢且易出错。学生产生这些共性错误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初学乘法时,该如何帮助他们准确理解乘法的意义,既快又准确地记忆口诀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了“如何帮助二年级学生基于乘法意义的理解熟记乘法口诀”的微课题研究。
(二)明确研究目标
研究微课题要知道研究什么,即要明确课题研究要解决什么教学实际问题,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如上述微课题的研究目标是:(1)使学生了解乘法口诀表的产生与发展;(2)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3)使学生能够熟练记忆乘法口诀;(4)使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三)确定研究内容
微课题研究要面对三个问题: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内容是在研究目标指导下的具体化,即内容与目标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因此,研究内容要服从且服务于研究目标,同时要对研究目标进行分项拓展。如上述微课题要研究的内容是:(1)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对“表内乘法”的教学内容是怎样编排的?(2)学生在初学乘法及记忆乘法口诀时有什么困难?(3)学生在运用乘法口诀时会出现哪些错误?(4)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5)教学时怎样引导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学会合理运用?
(四)确定微课题研究方法
1. 问题的现状与归因调查分析。
研究前要进行摸底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学情,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与策略。如在研究上述微课题时,我首先查阅资料,对乘法口诀的产生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观察、了解,与学生谈话交流,分析错题,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乘法口诀记忆失误不是单纯的学习态度问题,是由于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不深入,导致不能理解每一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只是单纯死记硬背,缺乏理解,记忆就容易出错;(2)缺乏前后口诀间的联系对比,盲目进行背诵,容易出现口诀间的混淆;(3)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编口诀的方法时,没有经过学生的比较、归纳,同时也没有有效联系学生前面所学口诀的经验,影响了学生对口诀的理解、掌握和应用;(4)教师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忽视对教材每一个主题图、每一个课后练习编排意图的分析,在课堂上对学生缺乏相应的引导,练习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5)教师只是简单重复固有的教学程序,没有进行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运用。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梳理了整册教材中关于乘法教学的内容,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每一个主题图及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
2.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结合教学实践,以整个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为载体,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逐一解决问题。课题研究中,引领学生打通知识间的“承重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这一问题,在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及再运用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四种可行的方法。
(1)从生活情境出发,沟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突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依据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画出与之相似的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直观表象,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沟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加法的局限性和繁琐性,体会乘法的必要性,突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充分利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几)、写一写(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画一画等活动,实现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算式摆学具、看算式讲故事等,实现符号表征与动作表征、现实情境表征的转化,进而达到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3)变式练习,丰富乘法意义的内涵。知识的形成有一个“立”的过程,在经历多个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之后,还需要“破”的过程,即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如乘法意义建立之后,设计了这样一组题:如图,这4道题从表面上看,只有第1道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另外3道都不可以(这是“破”的过程)。这时可提醒学生:能否通过一些变动,让它们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这是“立”的过程)。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数的拆分、合并、调配来实现改写。从表面上的不能改写到能改写,学生自主走向“加数相同”,在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认识。
(4)创作练习,对乘法意义的再运用。如看到“9×5”你想到了什么?如图,在学生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乘法的意义在生长,学生的“知识树”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