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题结题报告怎样撰写
2018-12-05
校本课题结题报告怎样撰写?校本课题结题报告撰写需要顾及课题研究背景、理论依据、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内容。校本课题研究成果要写明已经出版或者发表的论文目录。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1、背景:
读写结合作为一条重要的语文教学规律,可以说由来已久,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其中,“学诗”指诵读和抄写《诗经》,“言”则兼指口头和书面表达。也就是说,不诵读《诗经》,便无以著书立说。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读”与“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有不少的教师开始注意到阅读过程中结合写作开展或者在指导写作过程中联系阅读进行教学,但是更多的人对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作用和意义还不够重视。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读和写作相互分离、严重脱节的现象,以至于形成“读写分家”的局面。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怎样进行读写的结合,怎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这是摆在教育界的新课题,很有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因此,研究读写结合的方法很有必要。
2、概念界定: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二、理论依据
2012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作了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周一贯老师在《语文教学训练论》中说:“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训练意识,舍此并无他途。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单是知识传授和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中只有对语言运用反复模仿、鉴赏、应用、订正,形成长效积累,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号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即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扎扎实实地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在对课文语言的转化运用红实现语言的外化。
三、研究过程:
1、研读教材及教参,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
课文的体裁、题材不同,写作训练的点也就不同。因此,在学期初,我就深入钻研四年级上册教材及教参,结合课标要求梳理并整理出每一课读写结合点。同时课例归类,及时反思。如总结归类哪一类课文适合仿写,哪些内容适合想象补白,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模仿借鉴,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诗歌结构上的重复,适合仿写;课文中的省略号、转折部分、结尾处适合续写;文章中特别的写作手法,如“点面结合”、“移步换景”、“景物衬托”等,进行专门的写作训练。
2、设计教学课例,让读写有效结合。
在中高段语文教学中,摒弃在语文园地中才讲习作的教学方法,试图在每一课中提炼“读写结合”的交汇点,做到“课课有练笔”,将练笔做到实处。在设计教学课例时,我选择了《颐和园》一课的小练笔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赛教活动,在课后的研讨和反思中,及时总结。
3、整理学生小练笔,形成小练笔集锦《读写结合,妙笔生花》
在四年级上学期结束后,我将学生的小练笔作品一一整理成电子文档,并进行了初步的校对。
4、及时总结,撰写论文。
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为例,深入研读教材与教参,精心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点,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总结出了如下读写结合的形式:创新复述,积累语言;延展课文,训练想象;联系生活,理解含义;优美语言,巧妙借用;字里行间,补白情感;充分想象,续编故事;经典写法,迁移运用;依托文本,升华感情;精彩句式,学习仿写;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等。并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以论文《浅议读写结合的几种形式》。
四、研究成果
1、论文:《浅谈读写结合的几种形式》
2、教学设计:善学写法巧迁移,留心生活皆文章——《颐和园》小练笔教学设计
3、教学课件:《颐和园》小练笔教学课件
4、学生作品:读写结合,妙笔生花——四年级上册小练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