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编写中如何进行节点管理
2018-10-13
高校教材是培养学生科学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高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在校生规模成倍增长,高校教材市场需求猛增。这无疑为图书出版单位尤其是大学出版社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不少出版机构缺乏教材出版经验,高校教材的组织出版工作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直接影响了高校教材内容质量和市场发行,导致高校教材出版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单品种销量明显减少,教材出版利润严重下降等诸多问题。出版社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校教材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乃至立于不败之地?笔者结合本社组织编写高校教材的经验,从节点管理的视角提出如下意见,愿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阶段划分和节点设置
组织编写质量上乘、受市场欢迎的高校教材,从教材前期的市场调研到作者交稿是一个漫长过程、系统工程。如编写一套专业系列教材,一般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时间,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高校教材的出版质量或上市速度。这就需要出版社不断细化过程管理,而细化过程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节点管理。
所谓节点管理,又称节点控制,是指用节点把每一项工作分割细化,让员工知道身处哪个节点,职责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具体该怎么做。[1]节点管理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责任心,实现管理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教材编写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过市场调研,通过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明确组织编写相应教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由主编起草编写大纲,通过召开大纲审定会加以确定,从而正式启动教材编写工作:三是作者撰稿,通过召开通稿审稿会定稿。我们可将以上三个会议——教育教学研讨会、编写大纲审定会和通稿审稿会——作为教材编写过程的三个重要节点,加强管理和控制,以实现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的最终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节点管理内容既包括节点之前阶段的工作管理,又包括节点本身的管理。节点管理主体就高校教材编写工作而言,既可以是教材项目执行人,又可以是出版社有关领导。
二、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基础节点:教育教学研讨会
教育教学研讨会是高校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基础节点。其目标是论证教材编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通过以下工作过程或分目标来实现:
1.前期调研
调研是高校教材出版的最基础工作。教材能否顺利出版并取得较好效果,取决于前期调研是否认真、深人、细致。调研的内容应包括专业教改的方向、目前市场上现有教材的优点和不足、与教材有关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等。调研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通过参加有关教育教学会议,特别是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议,了解专业教改动向听取业界领导专家意见;二是深入高校相关院系,全面了解专业培养目标、招生情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各种信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听取高校教师和学生对相关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编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形成教材建设初步方案。
2.确定教材建设方案
根据教材建设初步方案确定的教材定位,再次重点走访拟参加教材建设的核心院校,征求相关院系教学负责人(包括一些重点课程负责人)的意见;拜访相关专业教指委和学(协)会专家,请他们给予指导;走访行业企业代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完善的教材建设方案。教材建设方案应该包括对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深入分析,教材的定位和目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特色,教材建设的实施步骤,参与教材建设的专家资源、学校资源和作者资源,以及拟编写的教材名目等。
在这个阶段,选择合适的主要作者(即主编或编著人)至关重要。主要作者应该是长期主持或参加该课程教学、建设的一线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科研水平、较强的写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这并不是意味着谁水平高、名气大就找谁(尽管主编名气大有利于教材销售),而是要在名气、影响与精力、投入之间寻求适当平衡。如果一味“傍大腕儿”。一方面,稿酬成本可能会增加,前期投入可能过高;另一方面, “大腕儿”事务繁忙,很难保证真正投入教材编写工作。当然,延请学术新秀或者其他人等担纲的同时,也不妨碍在后续环节邀请大牌专家进行短期的把关审议。
3.开好教育教学研讨会
教育教学研讨会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第一个重要节点,通过会议形式,集中检查之前任务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和目标做出适当安排。邀请教指委和学(协)会专家、院系教学有关专家和行业企业有关专家参加会议,组织成立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教材建设的最终方案,确定拟编写的教材,确定教材编写任务的承担学校和主要承担人员(即主编或编著人)。其中,相关会议议题和研讨资料要尽可能提前发给各位与会嘉宾,确保他们提前介入,真正发挥会议的研讨功能。
三、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中心节点:编写大纲审定会
教材编写大纲审定会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中心节点,在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个节点的目标是确定教材编写大纲,落实编写分工等,具体通过以下工作过程或分目标来实现:
1.撰写教材编写大纲
上述教育教学研讨会确定的教材主编,根据教材的定位和目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及课程的教学目标撰写教材编写大纲。在此过程中,出版社可提醒或建议主编根据课程性质注意创新编写体例,设计面向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精选编写内容等。其中,每一项工作又可以设置不同的节点,进行具体的管理或控制。另外,出版社也要征求教材主编的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作者队伍。
2.召开编写大纲审定会
除教材编写者(至少主编和副主编)、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专家参加会议外,还要积极邀请一些没有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的有关高校的专家参加会议。审纲会上,要按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原则,逐一审定教材的编写架构、内容以及篇幅,解决相关课程教材的衔接、交叉问题,确定面向课程教学的立体化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同时,还要讨论确定教材编写体例和有关编写要求,分配编写任务,以及确定初稿和终稿交稿时间等。
四、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通稿审稿会
通稿审稿会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这一节点的最终目标是作者向出版社交付达到策划意图的高质量的“齐、清、定”书稿。主要通过以下工作过程或分目标来实现:
1.作者撰写书稿
由主编和出版社确定的教材编著者,按照审纲会确定的编写大纲、编写分工和有关编写要求认真撰写书稿,包括建设面向课程教学的立体化教育资源库内容。出版社本阶段的相关负责人要注意与主编、作者经常保持沟通,了解教材编写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教材编写中的有关问题,督促作者按时向主编交付初稿。主编接到初稿和相应教学资源后,应及时审阅,并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待初稿按照主编意见全部修改返回后,才能召开通稿审稿会议。
2.开好通稿审稿会
系列教材的通稿审稿会议可以根据成稿时间的先后分期召开(但仍以一次全部通稿为佳)。审稿会邀请教材编写者、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有关专家参加会议。通稿审稿时,应先互相审稿,再逐一自前至后通稿审稿。通稿审稿时,既要审内容(包括所有教学资源),又要统一体例和写作风格。通稿审稿时,主编在充分听取作者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主编负责制原则,最终形成审稿意见。会后,各位作者再根据审稿意见对其所执笔部分进行修改完善,之后再提交主编:主编审阅确认后,将“齐、清、定”的书稿交付出版社。
至此,教材编写工作才算完成,接下来才能转入编辑出版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