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2020-04-07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哪些?教育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有哲学依据、心理学依据、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建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一、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 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 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的 “教” 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 “学” 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 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 注重情感的体验, 才能引发学生的态度、 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 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 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 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 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 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 “发现学习” 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 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
四、教学理论 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 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 尝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 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 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 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五、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 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 “师 即 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 ,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 得这些成效” 。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其次,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 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七、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即学习不是由教 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 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 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由 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 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也成为教师教学课题研究的理 论依据。
八、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这一理论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当 前新课改的要求, 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也是教师教学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哪些?以上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您还有相关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欢迎在线咨询,我们有专业的团队帮您免费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