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出书常见的修辞错误
2020-09-04 分类:出版常识

个人出书常见的修辞错误有哪些?个人出书经验往往不如专业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总会出现常识性错误,导致稿件出问题,出版社不愿意出版。为节省作者和编辑修稿的时间,本文将编辑在审稿时发现的修辞错误整理下来,供作者参考。
(一)比喻不当
①河塘里粉红色的荷花像出水芙蓉般的美丽。
②化作一道飞泻的晴雪,搅得潭水心慌。
③由于工作忙,睡眠少,一双眼睛老是熬的红红的,像个烂桃子一样,可是他总是默默的干着。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虽有某些相似点,但必须是完全不同的事物。如果两个事物相同或基本相同,那么比喻就失去了意义。例①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出水芙蓉”就是“荷花”,本体喻体是同一事物,意思重复。一般说来,设喻应该选用大家易懂的事物;否则,就可能让人难以理解,更谈不上良好的修辞效果了。
例②中喻体“晴雪”意思令人费解,而再用“一道飞泻”来修饰“晴雪”,更让人无法想象。这样的比喻不仅没使句意浅近通俗,反而更加模糊不清。例③比喻不恰当,不贴切。这段话是要从正面褒扬“他”工作兢兢业业,刻苦用功,但“栏桃子”明显带有贬义,用它作喻体形容先进人物的眼睛,显然不恰当。
(二)比拟不当
①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情无比舒畅,几只蝴蝶在菜花地里欢快地飞舞,树枝上的小岛彷徨流浪。
运用比拟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使感情基调前后一致。例①的基调应该是轻松欢快的,“蝴蝶在菜花地里欢快地飞舞”是符合这一特定意境的,而小鸟彷徨流浪”则与语境不合,它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寞的感情,用在此处很不恰当,影响了语句的表达效果。运用比拟时,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体察所拟的双方在特性上的相似之处,使比拟贴切自然。
(三)借代不明
最近大舅送我几枝“狼毛”和“兔毛”,我一直保存着,因为我习惯于用“羊毛”,它毛细柔柔,圆转如意,便于练出笔力。
毛笔的制造原料有“狼毫”(黄鼠狼的毛)、“紫毫”(深紫色的细而硬的兔毛)、“羊毫”(羊毛)等。用制造毛笔的材料来代替“毛笔”是可以的,这是一种以材质代替整体名称的借代法。但是,习惯上不用“狼毛”“兔毛”“羊毛”等俗称,用它们来指代毛笔,就犯了语体不对、借代不明的错误。可以把“狼毛”改为“狼毫”,“兔毛”改为“紫毫”,“羊毛”改为“羊毫”。
(四)夸张过分
①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②他体壮力气足,手大胳膊粗,连整个地球都能举起来,搬走这几只煤气罐,真是轻而易举。
例①作者的本意是想利用夸张方式描述庄稼的长势好,但过分夸张就违背了事理,反而使句子失去了可信性。试想,假如真是“铺天盖地不透风”,庄稼又怎能长得好呢? 再说,即使庄稼长得很茂盛,一块大石头掉下去也会把它压倒、折断,又怎么会弹起来呢?更不用说“卫星”了!
例②运用的夸张,也给人以浮夸离奇、脱离实际之感。人在地球上又怎么可能举起地球呢?可见,过分夸张,反而没有说服力。
(五)对偶欠工
①攀登现代化高峰任重道远,学习马克思主义眼光明亮。
②公园里,人群喧闹,小孩嬉笑;百花争艳,桃李争妍,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例①“眼光明亮”与“任重道远”语法结构不同,对应位置上的词性也不同,违背了对偶的一般规则,可改为”眼亮心明”。
例②中“人群”和“小孩”“百花”和“桃李”是两组不对等的词语,在语意上,前面的词语概念大,后面的词语概念小,有重复交叉之处,不能构成对偶。
(六)排比失当
①在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在春风吹拂、百花盛开的时光,在田野葱绿、万物生长的日子,我们愉快地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②走进大门一看,啊,这里的一切是多么优美!高大的楼,黄墙灰瓦,广阔的操场,碧绿的草坪,平平整整,挺拔的松树……真使人心胸为之一畅!
排比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设。
例①硬凑排比,堆砌辞藻,重复累赘,影响了语言表达的效果。另外,组成排比的词语或句子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例②“高大的楼房”与“广阔的操场”“碧绿的章坪”“挺拔的松树”结构,都是偏正短语。如果把它们组成排比,就可以提高表达效果,但是,中间插入“黄墙灰瓦”和“平平整整”,就把三个偏正短语打散了,语气也变了,影响了表达效果。
一键了解著作专利服务与资源
扫码关注公众号
随时学知识!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