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课题研究方案怎么写
2021-09-25
研究方案是对研究工作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研究方案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能否顺利的实施,并最终决定研究的成败得失.本文以省级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为例说明申报方案如何撰写。
1、课题提出背景
有关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效整合的探索和试验正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开展.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在与具体学科整合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学效果和遇到的教学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具体整合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整合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版) 》强调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调动和启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疑为数学教师贯彻和执行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提供了新的途径[1].数学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变化情况,积极探索和比较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与整合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之间教学效果的差别.有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强烈冲击了传统数学教育观念、教师课堂教学样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传统数学学科的教学方式已逐步被整合了信息技术的多元融合型教学方式取代.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已然成为数学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以上情况,本课题着重探究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现状,厘清信息技术对于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具体作用以帮助一线数学教师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2、论述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力求使数学教师在日常使用信息教学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全新的信息教学支撑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水平。
( 1) 加强学科融合的需要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具体走向,课程改革强调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为了厘清影响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关键问题,提升信息教师个人信息素养,促进课改的顺利推行.
( 2)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数学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其个人信息技术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具体融合的效果,如何提升数学教师信息素养对于数学课程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如何推进数学教学信息化进程,及影响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重要因素,对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及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实践意义
( 1) 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数学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丰富了教育的技术手段,促进了当代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共生,不仅产生的是对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改变着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学习方式,其方式化变革将推动现代教育改革,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 2) 促进学科的大融合.课堂变革的产生使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孤立的一门学科,而成为了一种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灵活掌握,进一步应用于其他学科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形象化和动态的图形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同时,学科与学科之间也能通过信息化传递进行更为全面的互融,不久的将来大课堂的综合课也许会应运而生.
4、理论价值
( 1) 丰富和完善了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性的研究理论,科学的分析了相关概念界定,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关系,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相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 2)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课程改革要逐步脱去传统教学的弊端,将目标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与当下热点的信息技术结合,给学生营造新的情境来进行对数学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5、研究内容设计
( 1) 调查、分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现状.
( 2)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相关理论研究.
( 3)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6、研究过程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进一步加强对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内容、要求、方法等方面认识,确定个案,并通过访谈、课堂观察、课件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并分析通过不同途径收集的资料,总结目前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情况及影响整合效果的因素.
7、研究方法设计
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性质来考虑选择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中如何科学安排,通过对它们的合理运用来达到研究的目的.
8、预期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及成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