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为什么要出书
2021-09-27 分类:出版常识

博士论文通过答辩会会放进学校的图书馆保存,也会在博士论文库收录。现在国内文献都数字化,没有保密限制的博士论文也能在网上公开获取,读者可以通过付费下载或者各种免费的途径来看到博士论文的内容。那么博士论文还有成书的必要吗?其实博士论文出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的需要,也是博士宣传自己的需要。
1. 现实考虑
一是职称晋升的需求。博士学位获得者很大一部分都将进入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两三年之后就将面临晋升职称的需求。职称关系到收入、社会地位以及项目来源,对于学术从业者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刚刚进入学术岗位的人员,有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完成课题的任务,无法像博士期间那样沉入学术撰写相应著作。而目前很多院校对于职称晋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拥有一部专著在某些院校被写进职称晋升资格条件,即使没有这种明文要求,拥有一部专著相对于其他竞争者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是考评与结项的要求。即使没有晋升需求,每年的年度个人考核,也对学术从业者提出了相应要求。虽然各学校相对于学术专著的计分体系不一样,有些以论文为重,但总能作为学术成果做相应统计。考评的要求不仅针对个人,而且针对学术机构,小至研究室,中至各院系研究所,大至各高校和研究院。比如在上一轮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术著作的出版就占有相应的分数,很多机构之前重视论文,而在该项目上丢分甚多。对于其他基金项目而言,有时候出版学术著作是基金课题结项的内在要求。
三是学术简历加分的需求。学术简历上增加一两种学术专著,无疑会增加更多亮色。学术简历上拥有较多的学术成果,能够增进学术机构、基金会、评审机构的认可,可以更进一步推动学者个人的学术生涯发展。
2. 学术传播需要
当下的时代,信息密集,已经不再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优秀的内容也需要进入体制化的流通渠道和思想传播渠道。中国古代有“藏之名山,传之久远”的说法,这是因为古代面临图书出版成本限制以及传播渠道狭窄的问题,藏之名山可以为后人获得保留了一份机会。当下的博士论文出版成书之后,才能更广泛地进入书店卖场、图书馆、电商,从而扩大论文内容的受众面,进而被别人阅读、引用和传播,从而对图书的读者和相应学科产生影响。而这一点,才是学术从业者的终极目标。
(二)博士论文与学术图书的区别
博士论文如果想要成书,就需要明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博士论文是图书内容的重要来源,但在成书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图书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因而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必要的。就写作主体、评审主体、流通主体和阅读主体四个方面而言,博士论文和图书存在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影响了两者内容的组织和生产过程。
1. 写作主体
博士论文的写作主体是在读的博士生,每个博士培养机构以及相应学科都有相应的培养方案,各个学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总体而言,博士论文应当体现出博士对于学科核心概念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并熟练运用,凸显学科相关知识获取能力、鉴别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方法论视角,并能追踪前沿理论和研究进展。博士论文的写作在这样一个框架中形成,具有各学科培养的结构性限制。有时候,博士论文指导老师的兴趣和方向也会直接影响博士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写作形式和风格。而学术图书的创作者从主体角度已经转变为作者,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能够有一定的自由意志,可以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风格,发出自己的声音。
2. 评审主体
博士论文选题的立意、结构和评审,主要的评价主体是导师和学位评审委员会,而唯有获得导师和评审委员会认可,博士论文才能够通过。评审主体相对局限于该学科的部分从业者,很少能够突破相关群体的范围。另外,论文内容的组织架构以论文的形式生产,按照问题提出、文献梳理、资料收集、观点论证、结论的线索进行推进,并以某个创新性观点、创新方法、创新材料为最终标的,呈现研究的前沿性和探索性。
而学术著作的评审,不局限在某个学术机构。出版社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学术市场来进行判断。尽管内容创新性的判断仍然基于专业同行的评审,但已经基本突破了原有博士培养机构的范围,在一个更加广泛的学术生产平台上进行。
出版社基于出版成本、市场销售以及成本的考虑,会更注重内容在学术市场上的表现,毕竟“销量也是一种影响力”。
3. 流通主体
博士论文流通的制度化渠道有本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等。后者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唯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也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唯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自1981年我国实施学位制度以来的博士论文收全率达到98%。但由于版权的限制,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博士论文在获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便利。除了这些制度化的渠道外,博士论文的传播范围就会较为局限在导师、评审委员会、同门以及同学等非正式的社会网络中,由于博士论文是非正式出版物,它在流通上存在很大限制。
学术图书的流通渠道就要广泛很多,学术图书流通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流通渠道和营销渠道,经过发行渠道、书店、电商而到达图书馆、最终读者手中。每一个环节、每种流通渠道都有自己筛选相关商品的标准,都有资金的限制,学术图书只有经过这些标准的筛选,才能在卖场上让读者见到,在图书馆让读者借阅。
4. 阅读主体
博士论文的阅读主体与上述的传播范围较为相似,局限于导师、同专业同学、评审委员会等有限群体中,即使产生跨越机构的影响力,在阅读规模上也会有所限制。通过出版社遴选以及流通渠道建设之后,图书的潜在阅读主体会广泛很多。由于进入了学术思想的流通渠道,一部好的基于博士论文而产生的学术图书有跨越机构限制、时间限制、空间限制,甚至学科限制的可能,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一键了解著作专利服务与资源
扫码关注公众号
随时学知识!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