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小在哪里
2022-01-27 分类:课题申报常见问题

小课题通常是研究教学中不起眼又多见的小问题。小课题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在问题中;小在真实性;小在过程里;小在蚕食中;小在不放松;小在可借鉴。小课题研究的小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在问题中
课题源于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 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只有“以生为本、围绕学科、立足课堂”, 才能解决本班学生、本学科甚至班级管理中具体而微的问题。关注、探寻那些局部的、细小的、一般的问题, 才能积攒经验, 有助于大的问题的解决。只有解决好了身边的小问题, 教师再面对复杂教育情境中的棘手问题时, 才有解决的路径和技巧, 所以普通教师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对待身边时时、处处出现的小问题。
二、小在真实性
教育教学就是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的。所要研究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教师对自己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 要善于追问、善于求证, 这就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这个必须从自身去找, 而不是从他人那儿提取, 把自己学科、自己班级、自己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提取出来, 带着这个问题在学科或者班级或者学生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那么在实践与反思的累积中, 即便问题没有解决好, 也会逐步实现自我的超越与提升。
三、小在过程里
过程是一个“教中研、研中用”的路径以及心得反思材料的积攒, 教、研、用三者是一体化的。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 发现问题是一个过程, 解决问题也是一个过程。毕竟, 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层出不穷, 教师几乎天天都能遇到, 基于这种问题堂堂复现, 屡屡现眼, 这就需要教师拿到桌面上, 从实践中寻求解决, 最好把过程记录下来, 条条道路通罗马, 一而再、再而三地从这些习以为常的教学现象中总结解决的最佳办法, 这个过程就是无可比拟的。
四、小在蚕食中
蚕吃桑叶, 并不是张开大口一下子把整个桑叶吞下, 而是围绕桑叶一点一点啃, 最后桑叶没了。一口吃个胖子不现实, 一步登天更不可能。课题研究不能跑步前进, 必须小步走路, 即沉下心去实实在在地去小“做”———迈小步子。问题就是桑叶, 摆在那儿, 你必须一点一点地去消化, 细嚼慢咽, 小口吃饭。不能狼吞虎咽, 不能浅尝辄止。对研究的问题只有正确地定位, 分层次地小步伐前进, 才是最好的解决路径。
五、小在不放松
今天想研究这个问题, 明天又想研究那个问题, 这个问题还没解决, 那个问题又来了, 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教师。于是就有了一些教师的“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就有了一些教师的得过且过、熟视无睹、职业倦怠。没有定性, 势必功亏一篑。“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中的诗句或许能给我们启示。不求轰轰烈烈, 但求有所进步, 这种进步就是探求解决问题的“孜孜以求”, 就是探求解决问题的“前进一小步”,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六、小在可借鉴
与各级规划课题相比, 小课题没戴帽子, 少了忽悠人的成份。因为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就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应用性研究, 因而它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比大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具有促进意义。从这一点来说, 小课题研究才是真正务实的“大”研究。相比许多大课题研究———疏离于教师面对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甚至是“空穴来风”, 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往往不是很显著。而小课题研究呢?通过短期研究就能立马奏效, 在“改变学生, 提升自己, 发展教学技能”方面速度快、效率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变了, 自己也提升了。一旦学生改变了, 教师提升了, 那么教师的研究水平自然也就真实发展了。学生的改变, 自己的提升, 专业的发展, 这就是小课题研究的教育科研的成果。所以说, 小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而且对于教师巩固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