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大修和小修的三大区别
2022-11-02
大修和小修可以说是sci论文能够成功发表的必经过程,大修和小修也多是审稿人给出的修改意见,应广大作者咨询,今天学术顾问在这里分享sci大修和小修的三大区别,毕竟学术论文修改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后期论文的录用。
区别一、修改内容不同
其实并不能严格的标准来划分大修、小修,主要是从修改程度上看的。sci大修往往说明论文有明显的问题,需要大幅度的修改,比如调整论文结构,逻辑思维,论证不具备说服力,论文实验、方法、材料有不足等,修改的地方篇幅较大,或者是审稿人给出的修改意见多。而sci小修往往代表论文没有大问题,需要修改一些错别字,语句前后不通顺等,给出的审稿意见较少,作者稍加修改就可以了。
区别二、时间周期不同
sci论文如果给出的是大修的意见,一般给出作者修改的周期很长,可能是一个月或者是两个月,其中涉及到要补充论文实验的话,周期更长,作者要抓紧时间修改,不可延误返修时机,如果确实在规定的时间修改不完,可以和编辑部沟通看能否延期修改,一般也只是允许延期一次。而小修问题较少,给出的修改时间往往在几周,小修一般不允许延期的,作者不可掉以轻心,还是要积极的修改。
区别三、通过率不同
无论是大修或者是小修,修改后被退稿的几率也是有的。一般而言,大修后被拒的概率要超过小修后被拒的概率,由于大修自身就是说明文章存在一些不足,而且问题非常明显,往往遇到这种情况,作者压力可能会比较大,因为需要修改的篇幅比较多,其实不用太担心的,根据要求投入一些时间与精力好好修改就可以的,大修之后如果通过审核了,那说明论文成功一半了。小修只不过就是一些细微末节,文章总体问题不大,作者稍加修改,还是有很大几率录用见刊的。当然不排除小修后依然被拒稿,这可能和作者文章没有太大的关联,而是编辑部的分配或者是一些难以避免的客观因素。
上述就是sci大修和小修的三大区别,针对作者来说,无论是大修还是小修,都要认真对待,评审人给出的修改意见一定要细心参照,依照修改意见逐一修改,针对有质疑的修改意见也不可盲目,而是可以和行业内资深人员交流,由于sci外审权威专家针对作者的修改审批是十分细心的,多数意见还是有参考价值的,是需要作者认真修改的,以免因未能好好修改论文而被拒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