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方案
2018-05-14
课题研究方案怎么写呢?小编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方案为例,介绍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供参考。
1.主要内容:
(1)通过对教师流动问题的相关文献研究和分析,透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及其内涵;
(2)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流动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区域内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针对教师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4)建立教师流动的监督机制,保证教师流动常态化、人文化,提出义务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流动常态化的政策建议。
2. 基本观点:要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师流动是其中方法之一。一方面,流动可以改善薄弱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调整师资积压下优势学校的不平衡状态;另一方面,流动可以提高教师个人专业化素养的发展,增强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教师流动进一步彰显了义务教育公平与正义的内部诉求,通过对区域内教师流动常态机制的研究,可以给其他区域内教师流动提供样本,对构建完善、有效的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内教师常态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思路:广泛调研——撰写方案——拟定细则——组织实施——过程记录分析——调整实施计划——再实施——撰写研究报告。
4.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搜集有关研究的理论,跟踪最新研究动态,借鉴有关研究成果。
(2)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等方法,搜集研究材料。
(3)案例研究法:以义务教育阶段一线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为主要访谈对象,初步掌握教师均衡流动的关键点,了解教师均衡流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定性分析法:对从问卷和量表测量等定量分析法收集的数据进行因果、功能和比较等分析。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进行动态分析,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5.创新之处:从本人已有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流动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教师流动的政策层面;教师流动的模式层面;教师流动的操作层面。第一层面侧重于现实的反思,对支撑教师流动的理论缺少深度分析和提炼;第二层面侧重于教师流动结构的实施,对教师的流动缺少明确的建构;第三层面侧重于教师流动方法和途径的介绍,注重各个微观角度的分析,但缺乏教师合理流动的可行性策略,并且对教师流动监督机制缺少明确的理性思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义务教育均衡下教师流动问题研究应该是双向流动,即农村教师流动到城区,城区教师流动到农村。通过区域内的教育统计报表来分析本区域教师现存的状况,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区域内教师对流动问题的现实状况,个体态度、存在问题和可能后果,同时对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以便制定有利于教师常态流动的监督机制,为教育决策提供一手的原始数据,使教师流动成为常态化、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