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微型课题研究如何提升质量
2021-09-11
校级微型课题主要聚焦于微观问题的研究,体现了校本化的特点,但课题开展的要求、流程与市级以上课题基本一致,主要分为申报立项、开题论证、实施研究、结题鉴定四个环节,只有抓好、抓实这些环节,校级微型课题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为提升校级微型课题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规范课题过程管理。为抓实校级微型课题研究工作,需要加强科研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职能。从课题的申报、筛选立项、开题论证、过程管理到结题鉴定,必须严格规范地抓好每一个环节。在明确课题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可根据校级微型课题的实践性特点,确定并落实课题过程管理“五个一”要求,即学期初制订一份课题计划,学期中至少召开一次研讨会、组织一次课题活动,学期末完成一份课题阶段总结、上交一套课题阶段成果材料。通过课题计划、总结材料的上交以及课题活动的开展,有效督促课题工作的扎实开展。
第二,注重课题指导培训。为保障校级微型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和水平,提升课题质量,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重视课题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分阶段培训的方式,在课题申报前、课题研究中、课题结题准备时等重要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申报选题、课题方案设计、研究目标和内容确定、研究方法选择、课题成果表述等。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学习培训机制,把参与培训作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考核部分。同时,邀请科研骨干教师担任课题指导教师,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给予课题团队帮助和指导,及时解决研究中的困难。
第三,落实课题负责人制。课题主持人是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是整个课题方案的设计者、课题研究团队的核心,必须能充分把握课题研究工作方向,具有统筹、协调等作用。在课题研究中落实课题主持人负责制,是要充分发挥课题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智慧。以课题主持人为核心,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到研究工作中,通过课题研究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等,有效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素质,促进课题研究团队的建设。
第四,组织课题交流研讨。教育教学研究不是个人的研究工作,需要多听取专家和同行的建议。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同类别课题的校际、校内交流研讨活动。通过学习交流活动,教师既可以总结自身的研究,又可以获得有益的建议,同时吸取优秀课题的研究经验,取长补短,这对规范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促进课题研究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还要关注课题研究的行动性、实效性特点,督促校级微型课题形成形式多样的阶段性成果,并以形成实践创新的科研成果为最终目标。
第五,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只有将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和教学改革实际,并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提升课题的研究成果,才能体现出校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4]。具体推广应用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做好课题成果中校本教材等学术成果的使用和推广工作,特别是校外的推广应用工作,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修改完善。加强课题研究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的交流和共享,组织推广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活动。第二,在机制方面,在成果推广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对科研成果进行后续研究。对已结题的校本科研课题,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督促教师做好课题的总结、梳理工作,促进成果转化。把有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的科研成果及时地推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落地,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六,完善课题机制建设。为规范和完善校级微型课题管理,不断提高校级微型课题质量,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需制定校级课题管理的相关制度,明确校级微型课题的选题要求、申报的对象、申报和结题时间、详细的过程管理、结题鉴定的要求及流程等,使课题管理工作有据可循,有序开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课题奖惩机制和成果评价、推广机制。对于优秀校级课题要给予适当奖励,激发教师承担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并推荐申报高一级别课题;对于质量较差及研究工作停滞的课题,要进行撤项并及时做好记录;要做好课题成果的科学客观评价,对于优秀成果要积极推广应用,并促进优秀成果的继续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