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如何撤稿才能将影响最小化?
2024-01-24
众所周知,作者撤稿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期刊编辑撤稿的负面影响大于作者主动撤稿,已经发表见刊的文章撤稿大于未发表文章撤稿,那么作者如何撤稿才能将影响最小化?下面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详细的介绍:
作者想要降低撤稿的影响,最好是主动撤稿,而且采取的方式以及理由都要非常合理。传统的主动撤稿方式是作者写信给编辑,列出合理的理由,请编辑不再考虑发表该论文。不过现在部分期刊的投稿系统中已有主动撤稿功能,可以自动完成该过程。
大多数期刊网站都有关于主动撤稿的具体说明,最好做好信息检索,完善一切期刊要求的信息或表格,一并提交给编辑。作者主动撤稿也要有合适的理由:审稿时间过长,急着毕业或评选职称;发现论文中存在重大数据/内容错误;版面费太高,承担不起;文章刚被接收,该杂志就被踢出SCI或其他数据库。
在稿件出版之前作者提出撤稿后,稿件将被期刊退回,不会发表在其纸质刊物或网络文献库中,此后作者重新获得稿件的“支配权”,允许修订或投稿至其他刊物。稿件已发布到网络但未经正式出版或未经过同行评审的,即预印本(preprint),论文文本一般于主动撤稿后删除,并以撤稿通知取代之。
稿件正式出版后,则需要公开发表撤稿声明,说明撤稿、撤稿原因。尽可能链接到所有论文版本,标明论文信息、撤稿声明的文章类型,并及时公开发表,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需要注意的是,被撤稿的论文、撤稿声明对整个科学界是可见的。不同出版社处理主动撤稿的方式不同,撤稿时作者应同期刊方面作充分沟通。
总之能够在sci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并不容易,作者从选题到实验,分析再到最终呈现论文,都要付出一定的心血,这也代表着科学发现与创新,作者一定要认真对待投稿的每个环节,做好自我审查工作,数据也要准确,结论有理有据,论文要有质量和可信度,更容易发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