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在选题上有哪些表现方面
2017-09-09
微型课题在选题上有哪些表现方面
在微型课题的选题上来说主要是根据:课题选题的意义、课题选题的要求、课题选题的过程、课题选题的意识等等这些方面进行,对于这些方面来说要将他们中的细节要点都掌握到位,下面是小编对微型课题在选题上表现的一些总结,希望这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微型课题研究选题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往往是互为体现的。选择、确定课题的过程就是确立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过程。选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许多科学家对选题的重要性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2.微型课题研究选题的要求
首先,选题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教育科研方向。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思想和理念,要有利于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选题要有科学依据。选定的问题在指导思想和立论上没有科学性的错误;课题产生于实践,有一定的针对性;选题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符合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三,选题必须以校为本。微型课题研究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指向。它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中小学管理者以及教师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以校为本意味着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不能脱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实际。
第四,选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是指选题时立意要高、范围要广、视野要开阔,要从当代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出发,“从全部总和”、“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普遍关注而有争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小处入手”是指选题要贴近实际,要围绕学科、立足课堂来找问题,要选自己熟悉的、有经验的、感兴趣的,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做到“真、小、实”;避免“假、大、空”。总之,选题立意要高,起点要低;范围要大,问题要小。
3、微型课题研究选题的过程
选题的过程,是反思、总结、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一个好课题的产生需要经过严密的思维过程和实践活动才能定下来。这一过程大体是:
第一,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放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的框架中来反思,并依据实践经验梳理出存在的问题;
第二,对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筛选,把最重要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并提出初步的研究课题构想;
第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论证,确定这个问题是不是真问题,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
第四,采取多种方法,广泛查阅、学习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弄清楚这个问题有没有人研究过,以及研究的现状;
第五,根据主、客观条件形成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
4.选题要有三种意识
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微型课题,研究者要有三种意识。
首先,要有学习意识,一个好的微型课题的确定,意味着研究者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学术素养,也说明研究者对教育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学习会让我们的教育实践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会让我们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表面问题深入到本质问题;从认识老问题到发现新问题会;让我们了解到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情况与动向。总之,学习会使问题更清晰,会让选题更准确。
其次,要有以反思意识。“反思”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教师的反思是对自己既往教育行为的内省和审视。反思是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获得关于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以及各种教育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反思的作用就在于能唤起教师对教育生活中真实问题的关注,是教师走向研究者、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反思与问题同在,只有教师以反思的姿态来审视、剖析、评价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时,才能发现问题,才会尝试去求证和解决问题。具有反思意识、善于反思的教师,才会对日常工作产生疑问和困惑,也才能从这些疑问和困惑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第三,要有问题意识。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但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研究工作并不会自然发生。就像农民面对耕耘劳作的泥土,并不会研究“土壤”一样。这是因为教育的现象和规律作为纯粹的客观存在,不会自己地进入教师的大脑成为思维作用的对象;只有当教师意识到教育的现象和规律的存在,并提出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后,才能去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因此,教师有没有问题意识;是能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关键。问题意识包含这样一些要点:这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能解决吗?问题意识是教师认识教育、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科学素养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